返回列表 发帖
每日分享:被误解学术写作

误区1:“学术类文章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
学术类文章的初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术类文章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
其实不然。事实上,很多流行的期刊(例如Journal of Nature and Science)会要求投稿的作者们尽量减少使用行话,尤其是诸如“Brief Communications and Letters”等针对大众的板块。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有不少科研的结果是大众所关心的,比如新的疾病疫苗、新的管理学发现等等。这是学术著作与其他类著作相比的一大优势:它能够将最新的发现及时发布。
当然,确实也存在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如纳米技术和分子化学,阅读这些领域的文章确实需要一定量的学科知识。
C&E

TOP

误区2:“被动语气显得更加正式”。
尽管大家在写学术类文章时往往倾向用被动语态,事实上学术写作时并不提倡使用被动语态。过分使用被动语态会显得作者没有提供有力的结论。这个误区主要是由于大家误以为“正式的口吻”就是“被动语态”。
不仅如此,被动语态会让句子显得啰嗦、冗长。比如“The dissimilarity of emotion was calculated by Smith in 1980.”就如不“In 1980, Smith calculated the dissimilarity of emotion”来得简介明了。
C&E

TOP

误区3:“正式语气就是用大词”。
与通常的想法恰恰相反,学术类写作并不都要求使用深奥难懂的“大词”。学术类写作最主要的关注点是清晰,所以更提倡简介、直接、明了的阐述方法。那些可以直接、精准的表达意思的词是大家在写作中要关注的,而华丽的措辞必须要摈弃。比如,中文中特别习惯在形容词前加用“非常”、“很”、“相当”、“较”等词表达程度,在英文的学术类文章写作时要避免使用。如果非要表达类似的意思,要注意将其与其他部分结合。例如“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迷信普遍存于知识较贫乏的人身上。”“Usually, it is a common belief that 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insufficient education have more of a tendency towards superstition”
C&E

TOP

学术类写作的文体和语言
学术类写作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有条理地提出自己观点。所以标准的学术类文章的写作风格有益于帮助作者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时态、大小写和和语气等。

用正式的词
在学术类文章中,不能使用谈话或私人信件里使用的非正式语言,避免俚语和口头语这些会降低学术论文的影响文字。学术写作的用词必须正式、专业。以下三类重点词汇尤其需要保持正式:例如句子间的连词、作为谓语的动词、还有避免缩写情态动词和NOT
C&E

TOP

句首的连词(introduction words)
通常情况下,学术类文章要避免使用非正式的句首连词,所以句子通常不以But或And开始,而且很少用so或者what’s more。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句首连词供参考:
但是/然而/不过:However, nevertheless, nonetheless, even so等
而:Whilst, whereas等
尽管:Although, despite the fact that…,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等
不管:Regardless of …
所以:Hence, thus, therefore, on that account, as a consequence, as a result, accordingly等
此外:Moreover, in addition, furthermore, as well as
另外,有些用法中文写作时经常出现,虽然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但事实上英语里很少用。比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In other words”“As for + n,…”
C&E

TOP

动词
当选择表示动作的词语时,应该选择正式动词。比如:
Go up: Increase
Go down: Decrease
Find out: Discover, ascertain
Point out: Indicate, suggest
Stand for: Represent
Deal with: Handle
Free: Release
Put off: postpone
….
大家可以google查询verbs formal vs informal,会有更加详细的的清单。

Be动词、情态动词和NOT的连写
Wasn’t, weren’t, isn’t, don’t, shouldn’t, couldn’t, can’t, mustn’t等属于非正式用语,在学术类文章的书写时,必须要完整表达为:was not, were not, is not, do not, should not, could not, cannot, must not。
C&E

TOP

语态
动词的语态表示该动词是由主语实施,还是由主语接受。中文书写习惯弱化主语,以显示中立的姿态让文本显得正式(例如:经过测试再测试,该量表的信度为0.855),但是在英语中,使用主动语态往往更加直接、清晰。试比较以下两句:
Passive: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brain drain migration were analyzed.
Active:         We analyze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brain drain migration.
读完第一句,读者很自然地想问“谁分析了这个影响”?

主动语态的优势:
•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被动语态显得比较正式(在我们翻译审核的文章中,几乎每篇在描述研究过程时都使用被动语态),但是在英文中,往往被动语态会让句子显得繁琐冗长,有时候甚至会造成表达的含糊。
•        很多专家、包括一些知名的期刊都鼓励大家使用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更加直接、清晰、自然,而且精简明了。

被动语态的优势:
虽然我们提倡用主动语态,但是这并不表示被动语态就不能用。在需要表达一种中立的口吻时,被动语态的句式结构还是非常实用的。以下五种情况,建议使用被动语态。
•        当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并不重要,不出名,或者不清楚的情况下;
•        当需要强调动作的受施方/宾语时;
•        当句子用主动语态表达时会显得突兀;
•        如果上下文有大片主动语态句式,为了结构多样化,适当穿插被动句式;
•        当需要故意弱化主语时。
C&E

TOP

人称代词
在学术论文写作时,大家往往误以为使用第一人称(I或者We)是不妥的,造成不少相关文章的措辞繁琐含糊(例如用“It was found that…”代替“I found….”)。事实上,学术类文章并没有明文禁止使用第一人称,完全看作者的选择和适用的情况。通常:
•        当作者为两人以上,可以使用“we”来表示研究者;
•        一个或者多个作者的情况下,都可以用“it”;
•        如果只有一个作者,应该使用“I”,而不应使用“we”。
•        通常我们不建议用“we”来表示读者和作者的统称。不过,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个别期刊可能允许这种用法。
•        不要过度使用“I”和“We”,如果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出现频率过高,可以使用“the present author(s)”来替代。
•        因为学术论文要求以中立的态度对研究进行阐述,所以带有感情色彩的“I”和“We”要避免使用(例如“I do not agree with the proposal of Mayor (2001).”或“We believe our methodology is better.”)。
注意:学术类文章中不要出现“you”。
C&E

TOP

不好意思,最近翻译任务比较重,所以耽搁了几期,今天继续:

确认用词
对于英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同学来说,选择正确的用词特别重要。
Google虽然在句子翻译上常常出现笑话,不是特别可靠,但是在词语的翻译上还是比较全面的,问题是,出现很多词语时,我们选择哪个翻译才是正确的呢?
这里介绍一个我比较常用的确认方法:
•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XXX 英文”,这个时候会出现与该词有关系的英文或者例句。例如,如果输入“谷歌 英文”。

•        在Google中输入“define: XXX”,Google会马上显示该词语的定义,并附上例句。例如我输入“define: google”,则显示:
google
ˈɡuːɡl/
verb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on the Internet using the search engine Google.
"on Sunday she googled an ex-boyfriend"

•        在搜索引擎中用“”加上你翻译后的术语,例如输入“color association”(注意要用引号),然后看是否已经有这样的搭配。另外一个方法是在google scholar里面进行同样的搜索,看看是否有母语是英语的作者使用你翻译后的术语(这个可以根据作者的姓大致进行推测,至少不要选择中国作者、印度作者、韩国作者或者日本作者的用法作为参考)。

•        另外,可以用“xxx wiki”进行搜索。Wikipedia包含的内容繁多,如果是固定用于,多半在Wikipedia中都能够找到相关的答案。
C&E

TOP

不好意思,最近翻译任务比较重,所以耽搁了几期,今天继续:

确认用词
对于英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同学来说,选择正确的用词特别重要。
Google虽然在句子翻译上常常出现笑话,不是特别可靠,但是在词语的翻译上还是比较全面的,问题是,出现很多词语时,我们选择哪个翻译才是正确的呢?
这里介绍一个我比较常用的确认方法:
•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XXX 英文”,这个时候会出现与该词有关系的英文或者例句。例如,如果输入“谷歌 英文”。

•        在Google中输入“define: XXX”,Google会马上显示该词语的定义,并附上例句。例如我输入“define: google”,则显示:
google
ˈɡuːɡl/
verb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on the Internet using the search engine Google.
"on Sunday she googled an ex-boyfriend"

•        在搜索引擎中用“”加上你翻译后的术语,例如输入“color association”(注意要用引号),然后看是否已经有这样的搭配。另外一个方法是在google scholar里面进行同样的搜索,看看是否有母语是英语的作者使用你翻译后的术语(这个可以根据作者的姓大致进行推测,至少不要选择中国作者、印度作者、韩国作者或者日本作者的用法作为参考)。

•        另外,可以用“xxx wiki”进行搜索。Wikipedia包含的内容繁多,如果是固定用于,多半在Wikipedia中都能够找到相关的答案。
C&E

TOP

提高搜索效率
在使用Google搜索的时候,有一些巧妙可以提升搜索的效率:
•        ““ ””。很多时候,单词在搜索结果中会分开显示。比如说想搜索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如果简单输入这个短语,会出现所有与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有关的结果;即便是同一个结果包含所有的词,也可能出现这些词是位于段落的不同地方的。这个时候,可以在短语前后加上引号,所有在 “” 内的词将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搜索内容。

•        “+”。如果需要查询的词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是必须同时出现(例如查询所有与color和children相关的内容,但是不强求这两个单词必须是这个顺序出现),可以使用输入“color +children”的方法(注意,“+”后面不能有空格)。

•         “-”。有时候搜索结果会有很多干扰信息,我们可以用过“-”来查询不包含某个字段的内容,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例如,查询gongfu,可能会出现很多与功夫茶相关的内容,而我要查的就是功夫,可以查询“gongfu -tea”。

•        “~”。搜索近义词。发现自己用“therefore”太多,想看看有没有其他选择,可以输入“~therefore”

•        “*”。搜索所有可能。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要怎么表达一个意思或者用哪个词合适,我们可以试着在不确定的地方用“*”。例如“the difference * was not *”。
C&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