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欧洲] 北美式教育促成的小孩

国人羡慕出国,想把小孩送出去读书,羡慕国外的小孩有那么轻松的教育方式,而在国内,小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活在书山题海当中。这就是差异,这就是中西教育的不同。

在帮别人做移民的时候,我跟客户说,让孩子在国内多学一点,去了那边有优越感,不会吃力,而英语随着小孩的年龄,也会适应的非常快。

我看过一篇文章,有个中国小朋友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时候,拿着中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而老师却对让他和他的父母说,“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父母对此很不理解,那这是要放养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朋友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抛开了曾经在中国满满的、沉甸甸的知识。小朋友在这段时间的变化就是,他觉得自己很自由。

还有一次作业,老师布置的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也许我们听上去会觉得很奇怪,会怀疑,这真的是一个小孩子该写的文章吗?而小朋友思考的角度却不同,他提出的问题是“那饺子算是文化吗?”小朋友最后对她妈妈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么老师布置这些家庭作业的用意在哪里?老师的回答是:“我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对此,孩子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没有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这可能就是教育不同最后出来的结果。

之后还有许多我们觉得很奇怪的作业,六年级时,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谁有责任在这场战争中,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等等。

试想,这真的是在国内学堂里能接触到的东西吗?这是在教育一个小孩吗?我觉得这是以培养总统的方式来培养下一代,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作业都没有标准答案,都是靠孩子们的理解去探索,也许这样会是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

而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千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这就是我们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教育文化。

这个小朋友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的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学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数据了。这也是我羡慕的,羡慕一个小学生可以这样的独立。

在西方的学堂里,虽然并没有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需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不分考试的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赞扬每个孩子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刺激孩子们所有创作欲望和尝试。

这个妈妈问过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她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比他记忆更多的知识;再一个就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变的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原来这已经不是只局限于小孩子不用再背那么重的书包上学,不必再为每天做不完的功课而心疼,以及为考试通宵达旦的复习。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双手背在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是多少代人都顺从它的意识,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有它价值所在,但当真正面对创造的时候,我们回首看一下我们的文化教育,又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为什么要把小孩送出国去读书,为了小孩的教育而移民?其实我们可以真正的去理解一下,真的就是为了减轻了书包的重量吗?现在的趋势已经抵不住国民的热情,而加拿大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传统的移民国家,如果这样的移民热潮,这样的福利,这样的发展趋势打动不了你,那之后的道路也许更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