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和闺女一起到附近一间中学参加了叩门笔试。
叩门,顾名思义就是“敲门”,我的理解,叩门试其实就是插班考试。对于插班考试,我们并不陌生。女儿是在小学阶段从内地转来香港,当时是在租房之后参加了附近学校的插班考试。报名之后学校很快就会通知笔试时间,一般会拿出该校上学期的试卷来做个测试。部分学校会有面试。
这次插班,则是出于孩子个人的原因。现在所在的学校,无论从师资到教学质量,应该说都不错。每年家长日同老师沟通的时候,感觉老师素质都很高。据说今年她们学校读IB课程的毕业生,全部进入了排名在世界前100的大学,算是比较理想。然而,由于学校的管理是比较西化的,基本靠学生自觉,平时作业也不多,像我女儿这样毕业于公立小学、入学后又没有养成良好自律习惯的孩子,三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想趁这次初中部向高中部转换的机会,给她试试转学。
香港的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如果想下学期转到某个学校,那么上学期提前几个月就要开始准备了。我在四五月份就联系学校,询问他们有没有空位,可不可以递交插班申请,六月份开始给意向学校交材料。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从初中到高中,如果转入公立学校是不容易的。因为香港的中学多数是六年一贯制,派位成功的孩子一旦入学,极少会有人转走,尤其是那些一类二类(BAND1、BAND2)学校。我查询的结果,询问了区内十多家,只有一间一类学校同意收表等候通知(这家至今还未接到面试及笔试通知),另有一间二类学校同意给笔试机会,就是刚刚参加的这家。都是六月份交表,七月份等候通知。三类学校机会比较多,可是孩子觉得落差有点大,所以没有申请。
女儿对于这次叩门试不太积极,因为她现在的学校是一类学校,要转入二类的传统学校,好像档次降低了。但我的看法有所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在国际学校不能很好地自律和自学,很多优质资源其实白白浪费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习惯没有养成的话,还是需要有来自外部的适当约束,不能放任自流。而且,一类学校基本是全英文授课,英文基础弱的孩子追起来比较吃力,二类学校的教学语言一半英文一半中文,学习会相对轻松一些。
最终能否转成,从私立到公立的体系能否适应,还有待我们家庭内部进一步讨论。有位朋友的孩子面临类似的情况,她认为不同体系的转换是有风险的。现在看来,女儿小学毕业延续公立学校就读,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当时由于我们没有相关的经验,在私立学校录取之后就放弃了公立学校的派位,无疑比较可惜。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这都是探索路上付出的代价吧。
与此类似的,各小学的叩门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竞争相当激烈。很多在升小一阶段派位不理想的,也趁这个暑假前后到心仪的学校叩门。我们一个邻居的孩子,去年报名家门口的一所区内名校,结果派位中运气欠佳,被派到了第八志愿,相对比较远的一所学校。今年妈妈去给孩子报名叩门,精心准备了老师推荐信、学校成绩单和各类活动证书,结果得知插班二年级学校一共只能提供10个学位,然而有500多人报名。区内另一间商会小学,情况差不多,不到10个空位,300多人竞争。由此可见,如果在自行申请学校或教育局统一派位阶段,能入到理想学校是比较好的,等到叩门,机会并不多。
香港的教育有它的优势,比如入学相对比较公平,不管有没有购买学区房,只要在区内租房,机会就是均等的。学生入学要么凭自身优势,要么凭运气,极少一部分有父母家世增分--父母或祖父母毕业于该校的子弟,入学通常可获得加分;父母一方在该校工作的,也可获加分或优先录取;有兄弟姐妹在该校读书的,同样可获加分青睐。读书期间,老师对待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耐心有礼,孩子感觉比较舒适和自在,也没有送礼的必要--这是违法行为。
同时,作为亚洲教育的一部分,也如同香港的一位专栏作家屈颖妍所描述过的,香港人对教育异常重视,各种课外补习班非常火爆,其兴盛程度不亚于北京上海,更出现了很多怪兽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只求孩子能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很多报纸的教育专栏文章,都认为不够独立的港孩明天堪忧。可见,在华人世界,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
香港幼稚园、中小学、国际学校、副学士、大学,留学陪读请找亿米国际服务社14年香港升学服务经验,给你最合适的择校方案、面试指导、笔试培训,专业的择校服务保证您的孩子顺利入读心仪学校。亿米国际服务社黄老师17722440938(或搜索hkyimijiao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