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香港] 就读香港国际学校不等于接受国际教育

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不少中国家庭的共识,不少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香港国际学校或者送出国,是家长对于国际教育意识的朦胧反应,但却极少有家长问:我这么做就是国际教育的全部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尽管我们已经给国际教育下了定义,国际视野、跨国发展的能力等等指标也在时刻刺激着中国家庭,可殊不知国际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甚至要穷其一生去运作。
既然是工程,就需要夯实一个坚实的基础,很多中国孩子在国际教育基础还未打牢的情况下,就匆匆的去了国外,结果可想而知,也就解释了为何很多低龄留学的孩子在国外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手足无措的现象。
常言道,观念指引着人或组织的行动方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將带来不同的行动路径抉择。父母养育子女然后把子女送到学校读书,究竟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名牌大学生?还是多才多艺的技能型人才?还是人格健全的人?还是卸下家长自身的育人“包袱”?

当然,学校办学也是如此,究竟是把“立德”放在首位?还是把“升学”放在首位?等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一直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困扰,才滋生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主流育人观,才会有“虎妈”“狼爸”式的家长和“高考工厂”般的学校。
这种育人观,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自为阵”,家庭教育甚至更多地让位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也在一定意义上“包揽”了比从法律层面已界定的“医闹”更为严重。
这些本该由家庭教育承担的责任。一旦发生了学校所“包揽”的责任与家长的希冀相偏离时,便会引发“学闹”,此时学校往往会因各种压力而妥协式地“求全”。

所以,家校需共育:
1.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本,架起家校互通的桥梁
学校可以每期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召开年级家长会,学校领导人将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思路与策略等与家长进行通报与沟通,并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引导自己子女健康成长”。
年级家长会结束后,各班再结合班情,召开班级教师、家长、学生的“分享会”,班主任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小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学习、表现情况,并交由学习委员汇总,形成书面材料,由与会家长传阅。每个家长都可结合小组长对自己孩子的总结、剖析,而有针对性地与老师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从而“对症下药”。

2.组建家长委员会,增强家校互信
香港国际学校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专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明确了权利与义务,让他们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尤其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举措与抉择。
如学生校服样式设计与选择、校服材质选定、校服采购招标等。学校吸纳他们的参与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达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共识,不仅体现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家校的互信。

3.利用网络、通讯等新媒介,拓宽家校互动渠道
学校通过校讯通,将学校的重大事项告知家长,以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各班主任也可通过校讯通将本班的活动开展、作业布置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可通过校讯通平台,将自己孩子在家表现及个人想法反馈给老师,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
除此之外,部分班级还可以专门建了班级QQ群(家长、学生、班级老师)等。班主任不仅能充分利用这些高效、便捷、通畅的新媒介实现了家校互动,而且沟通的方式与内容也越来越富有艺术性与人文性,从而拉近了家校间的距离。




如果您是:孩子准备入读国际学校的香港本地家长、外地旅居,准备回港读书,担心无法融入本地学校的家长、内地长大,拥有居港权的适龄学童。我们都能为你们提供最专业的香港学校申请服务!香港教育咨询中心欧阳老师18823407981(或搜索hkgangbao)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