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加拿大] 黄金移民大国 加拿大的衣食住行!

移民梦想家为您打造全方位的移民支持 微言联系方式 S-i-ssie所有的新移民通常都会经历兴奋,失落,愤怒,平淡等几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一般来说在五年之后移民们会渡过全部的五个阶段,在内心里建立和移民国家的归属感,达成和自己的和解。

所以公认的新老移民的分界线也是以五年为期,包括银行对新移民的贷款政策也是以此为标准界定的。我当时觉得五年会是特别漫长的一个过程,想象不到自己成为老移民时的工作生活状态,人生重新变成了一张内容不确定的白纸。不知不觉时光飞逝如电,进入这个2020年夏天的六月之后我迎来第一个移民五周年的日子。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搭乘的航班即将降落在多伦多皮尔森机场之前我从舷窗望向地面所见到的画面,一排排我们国内称之为别墅的大房子散布在遍布湖泊和绿地的城市版图上,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上车来车往,而当时除了几件行李我和妻子什么都没有,甚至在这个国家一个能叫出名字的人都不认识。

内心有点兴奋,有点迷茫,有点忐忑,脑子里对于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未来的人生画满了问号,但却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答案。也想不到过在五年过去之后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正在一个郊区湖边的大草坪上一边听着久石让的钢琴曲,一边写着自己的移民故事分享给所有即将踏上移民之路的朋友们。

我回想着自己曾经是新移民时脑海中的那些好奇的事情,如今身为老移民的自己早都了然于心,今天既然有时间不如就让我们从吃穿住用行几个角度全方位对比一下国内和加拿大的那些不同吧。

咱们先聊聊"吃"在国内和加拿大的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来自中国的移民集中生活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这三个加拿大的大城市里而不是分散到全国各处呢?我发现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三个城市生活中国胃很容易得到满足。中国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吃这件事在我们的人生中几乎像信仰一般的存在,人们即便选择了移民这条路,愿意接受很多方面的变化,但唯独饮食方面不可以妥协。

我们华人几乎是世界上对吃钻研最深的民族,这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习俗造成的现象。我们这个国家遍布高山,平原,湖泊,海洋,食材特别丰富多样,烹饪技巧也是蒸,烤,烧,煮,煎,炒,烹,炸五花八门。

而且我们也从不浪费食材的任何一个部分,连凤爪,肥肠,鱼鳔这些很多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不感染指的东西都可以被我们做成特别美味的佳肴。在国内的时候无论何时只要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了,都可以很方便的得到满足,不管是跑下楼去小区里的超市买上几样回家自己动手还是叫上几份外卖在家静候美食上门,都不是问题。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可能就绕不开食品卫生安全这个问题了。媒体关于这个话题报道的很多,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这些一度热炒的新闻也在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给心里造成了一些阴影。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移民初到加拿大肯定会有些不太适应,因为以一个初访者的角度来看加拿大的餐饮简直单调到让人发指。我曾经在加拿大东西海岸之间旅行了几个月,发现无论去到任何一个城市人们的日常饮食都离不开汉堡,热狗,牛排,沙拉,薯条,披萨这几样,除非刻意选择中餐馆改善一下伙食,否则旅途一路下来吃的东西简直单调无比,不论餐馆的装修的多么有个性,拿过菜单一看也就还是离不开那些东西。


所以加拿大的餐饮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一般。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因为那段时间我选择就餐的大多是自己认识的连锁店,汉堡王,肯德基,赛百味这些自己会点餐,主要是考虑到这样自己语言上不会有太大障碍的地方,全面错过了能给味蕾带来惊喜的那些餐厅。

后来定居了多伦多,开始以居民而不是游客的角度来了解当地生活,才发现原来这里其实是世界美食的圣地。由于这里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各族裔扎堆聚居,带来了来自全世界的正宗美食,无论是印度的黄油鸡,还是中东的烤肉,墨西哥的卷饼,日韩的料理,美国的德州熏肉,都汇集在这个城市的各处角落,原汁原味的传递着各国美食的精髓所在,一城之内便可尝遍全球美食。

不过这里人工成本比较高的缘故外出就餐通常价格并不美丽,而且买单时又要额外加上消费税和消费,所以工薪一族不太可能像国内一样毫无顾虑的餐餐在外面解决,如果追求性价比还是要自己下厨比较划算。我还记得第一次逛加拿大华人超市的惊喜感受,原来不但这里你所熟悉的家乡食材能被找到,而且还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期,无论是东北的酸菜,北京的黄酱,南方的鲜竹笋,还是越南的的香茅,新加坡的肉脯,国内人气最高的零食,日本的寿司米,琳琅满目而且物美价廉,可以说加拿大城市里的华人超市货源之丰富简直超出新移民的想象。


后来我又开始探索主流超市之外的其他移民特色超市,东欧超市的香肠,中东超市的牛羊肉,日韩超市的点心小菜都让人惊喜连连。

这里食品不但品质让人放心,价格也是非常实惠。比如我来自的国内那个城市牛肉通常是六十多人民币一斤,但在这里等级更高的牛肉大概也就是国内一半的价格。至于鸡腿,猪肉这些肉类,价格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大白菜高,国内视作奢侈食材的大龙虾价格也是亲民,旺季的时候和牛肉价格不相上下。通常一家人下厨的话食材成本一个月数百加元就可以买到非常丰富的的鸡鸭鱼肉,水果海鲜,牛奶啤酒,可以说吃得水准非常高。

可能正式由于移民社区的繁盛和本民族餐饮资源充足的原因,在加拿大华人社区最为繁盛的这三个城市里,中国移民们对美食的要求不仅仅是可以得到满足,甚至可以说可以获得极大的幸福感。

我们再对比一下国内和加拿大的"穿"。

加拿大人穿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注重根据场合来搭配穿戴,骑自行车就一定是骑自行车的行头,骑摩托车就是骑摩托车的行头,参加商务场合就一定是职业的装扮,商场里如果有人西装革履那就肯定不是来购物或者闲逛的顾客,必然是商场的服务人员或者推销保险理财的人士,平时也不太可能见到有人西装革履的走在户外旅游景点,或者有人敢于身着运动服脚踏旅游鞋就出现在办公室。

这也侧面反映出加拿大人内心特别遵守规则的文化观念。每当人们找到一份新工作准备入职之前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那里的Dressing code是什么?Business还是business casual? 如果出现在新公司的时候看到其他同事都衬衫领带,而惟独自己是高尔夫T恤那就太尴尬了!

在日常的交往中我发现大部分加拿大人对欧洲的大牌奢侈品并不感冒,他们也会嘴上说,那些designer的东西不错哦,但实际生活中他们更看重是款式,舒适度和性价比。很多非常富有的加拿大人开着豪车,驾着私人飞机,身上也就穿着Costco或者其他超市里面卖几十块甚至十几块一件的北美本地品牌服装。

大街上如果看到了了欧洲大牌装备的身影,你仔细一看通常都是移民的脸孔,八九不离十都是中东人,俄罗斯人,和我们同胞。由于受众不多,通常这些大牌店也只在市中心的少数地方有分布,而且通常里面都有会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销售员在热情的招待着顾客,这里大部分商场都是被MZ,CK,ZARA,H&M,Coach这些更受加拿大人欢迎的高性价比连锁店所占据。


我们接着来对比一下国内和加拿大的"住"。

我们国内居所目前绝大部分形式都是公寓楼,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种平房已经基本在城市中绝迹了。各个城市在这几十年里越来越像香港,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摩天大楼争相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彰显着经济的繁荣。倘若离开家乡久一点,再回去可能认不出来之前熟悉的地方了。

如果想在大都市寸土寸金的地段拥有一个私人的小院落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一些喜爱种花种草的朋友们就只好买一楼或者有大露台大阳台的户型,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夏间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抹绿色。我的一个亲戚就在退休后选择买了海边小区的一楼居住,主要就是为了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院落,可以寻找到记忆中的那种生活方式。

移民朋友们都喜欢称加拿大的城市为村儿,多村儿,蒙村儿之类的称呼在华人中习以为常。因为这里少有林立的摩天大楼,更多的是接地气儿的低层建筑,而且社区间分布着大片的保留绿地。主体就是独立屋,联排镇屋,双拼屋和平层这几种。

如果房屋周围毗邻森林,湖泊,河流那么价格就会比同类房屋稍微高出一截,如果靠着繁忙的公路,公共场所价格就会受到影响。可见在加拿大人心中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因素是多么重要。

如果有谁打算在社区里起个高楼或者把自己的房屋风格改建成那种高高大大的怪兽屋,一定会招来邻居们的强烈抗议。在加拿大人心里破坏社区景观和审美和谐性的事情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事情。

因此加拿大人非常注重居住的环境建设,一年四季想着法儿的装扮自己的房子,夏天的繁花似锦,绿草茵茵和冬天的彩灯高挂都显示着他们借房子的形象的营造所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居住成本在国内和加拿大都很相似,越是大城市房价越贵,而小城市的房价可能仅仅是大都市的一个零头。北上广深这些国内大城市的工薪阶层如果单靠自己的工资收入恐怕是极难实现安居梦想的,几千元的月薪和几万元一平米的房价比起来实在有点杯水车薪。

在加拿大想在一线城市搞定房子也同样不容易,一套平均线上的房子差多均价二百万加币,据统计加拿大的平均收入在一年五六万加币左右,即便夫妻二人都在这个平均线上只怕也永远攒不够首付,因为在万税之国名义工资收入相当一部分根本就到不了自己的手里,各种账单和税费轻松把大部分北美的工薪族都变成了月光族,首付款的那几十万想靠上班挣钱攒下来就干脆不用想了。所以想在一线城市扎根儿的话,在两个国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咱们再看看国内和加拿大"用"的比较。

我们生活中的“用”涵盖的就是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比如水电,煤气,网络,手机,供暖等等。

在国内这些资源类服务的提供商相对来说都比较固定,除了通讯类服务很少涉及到需要去对比选择的,整体价格还都比较合理,至少收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价格,只要按日子去交账单就好了。所以我们重点让大家了解一下加拿大的“用”。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还没找到工作那段日子就比较关注节约开支的事情,所以用水电也是特别节约,空调不舍得开的太大,洗衣服也不太常用洗衣机,但和后来一对比发现特别节省的那段日子里的水电费金额 和后来正常使用的账单金额差别特别小,心里一度着实不解。

后来仔细研究了账单才发现相当一部分收费就是输送费门槛费之类的名目,也就是说你用或者不用这些钱都是要收的,而真正和你使用量相关的的账单金额只占其中很小的一个比例。居民们很难说通过少用水电来节约开支。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到了夏天我特别喜欢种花花草草的,每天一早一晚都会用水管给前后院大量的浇水,虽然如此的用量肯定会比冬天多很多,但实际每个月按照账单支付的费用也就比冬天多出了几块钱而已。

加拿大的网络和手机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Rogers,Bell还有诸多小的供应商时常推出各种听起来很诱人的服务产品选择,

了把客户从对方那里吸引过来也算使尽了浑身解数,有给打折扣的,有送购物礼品卡的,有干脆绑定服务我就送你手机的。

所以用心对比多家再做出选择是很实用的省钱方法,有些人会专门打电话给客服抱怨资费太高,虚张声势的告诉对方如果不能给优惠就会考虑换供应商,居然也会屡屡奏效。但整体上来说加拿大依然是世界各国中通信费用比较高的国家,这一点还是国内的优势比较明显。

国内北方城市的居民都绕不开冬天交取暖费的问题,都是按照供暖期的长短和供热面积的大小来收费的,一般一个冬天几千块人民币是肯定要准备好的。如果遇上的供暖公司比较给力还好,如果遇上的供暖公司比较关注节约燃料加上小区的供暖通道老旧堵塞那就比较苦恼了,很可能一个冬天都要在想到回家就头疼的状态下度过。

加拿大房屋相对分散独立,除了公寓楼谈不到集中供暖的事情。每家每户的暖炉和热水器都在地下室里,居民们通过温控器来调节温度湿度,普通的独立屋冬天供暖时煤气的成本每个月比夏天时增加大概百多元加币,还是性价比挺高的。

当然更多的细节需要等你们登上了这片土地之后自己实际体验去发现,祝朋友们的移民之路一帆风顺!


移民梦想家为您打造全方位的移民支持 v信 S-i-ssie

返回列表